“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新时期要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重点在基层,难点也在基层,尤其是在改革进入攻坚克难时期,基层社会面临更多新的矛盾和挑战,只有稳住基层社会才可能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十九届四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把提高治理能力作为新时代干部队伍建设的重大任务”。这对提升基层领导干部社会治理能力提出了明确要求,但是对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基层领导干部的社会治理能力还有一定差距。因此,着力提升基层领导干部社会治理能力是实现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任务,是提高国家治理效能的题中之义,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和人民幸福安康的重大举措。
一、基层领导干部社会治理能力的相关概述
?。ㄒ唬┗闵缁嶂卫淼亩ㄒ?/p>
要搞清楚基层领导干部社会治理能力首先要弄明白基层社会治理的基本涵义及其在国家治理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性?;闵缁嶂卫硎侵敢曰闵缁嵛靥澹?、社会组织、个人等治理主体以相对平等的身份共同参与治理,以维护社会稳定为核心,协调各方社会关系、解决各种社会问题、化解各层社会矛盾、应对各级社会风险,促进社会和谐的活动。
从社会治理和基层两个角度来理解基层社会治理的定义,我认为社会治理的出发点及核心是矛盾和利益,目标是和谐与发展。社会治理的一项重要工作任务是对社会资源进行重新调整和有效配置。社会治理的最终目的是通过解决矛盾和合理分配资源为人民群众营造和谐的环境氛围,以促进整个社会和国家在和谐中持续发展。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推动社会治理和服务重心向基层下移”。
(二)基层社会治理能力的内涵
能力是一种心理特征,是顺利实现某种活动的心理条件。知识和技能是能力的基础,但是必须是能够广泛应用和迁移的知识技能才能转化为能力,这里强调的是实践,理论层面的知识和技能必须在实践中才能成为能力,因此能力的本质是指主体在实践过程中改造客体,包括人和世界的能力。能否解决问题是能力的重要表现。
基层社会治理能力就必须在基层社会治理中才能显示出来,具体表现在为人民服务、解决社会矛盾等方面,作为一名共产党的领导干部应当具备与身份相符的基层社会治理能力。在理解基层领导干部社会治理能力的时候,从价值观层面讲,是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从操作层面讲,是要推进落实、解决具体问题;从结果层面讲,是要推动社会治理效能的提升。
二、基层领导干部社会治理能力的内容及其影响因素
?。ㄒ唬┗懔斓几刹坑Φ本弑改男┥缁嶂卫砟芰?/p>
基层是利益冲突和矛盾纠纷最集中的地方,也是协调利益和疏导矛盾的前线,具体体现在土地、医疗、劳动合同、消费等各个领域,这要求基层领导干部要有解决社会矛盾的情商、方法;按照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关口前移、中心下沉的原则,这要求基层领导干部要加强对社会风险的识别和研判;在不断推进法治化建设的进程中,要求基层领导干部要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防范风险,既维权又维稳;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首次将“科级支撑”纳入社会治理体系之中,这要求领导干部要树立基层社会治理智能化理念,加强基层社会治理信息化建设,合理有效利用信息技术资源。
?。ǘ┯跋旎懔斓几刹刻嵘缁嶂卫砟芰Φ囊蛩?/p>
1、认知驱动不足
认识世界是改造世界的前提,认识世界是为了更好的改造世界。作为基层领导干部首先要对自己的身份树立正确的认知,共产党的干部是为人民服务的干部,部分基层领导干部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较深,对加强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简单的把基层社会治理看成一种“政治管制”,对社会自治和社会管理的结合把握不足;部分基层领导干部的制度意识和法治意识淡薄,凡事按照个人喜好办事或者采取非常规的社会治理方式,这些都不利于解决矛盾,无法产生常态化的效果。
2、价值驱动不足
马克思主义指出,价值是指客观对象的特定属性、功能对于作为实践主体的人的生存、发展、完善的意义,其实质是人通过利用客观对象的特定属性、功能、效用达到人的某种目的和需要的满足,即客体对主体需要的满足。部分基层干部在个人需要得不到满足的时候,其行为的价值驱动便不足。
3、外因驱动不足
外因是事物发展不可或缺的条件,有着重要的作用。一个有机的、协调的环境是治理能力产生和发挥作用的必要基础。但是当下基层社会治理依然存在着组织运行不合理、保障制度不健全、考核制度不科学、监督制度不规范等问题。
三、提升基层领导干部社会治理能力的哲学思维
?。ㄒ唬┱莆杖褐谑饭?,坚定人民立场。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我们党的执政根基在于人民,力量源于人民,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的实践主体。社会治理承载着最广大人民的切身利益。坚定人民立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坚持人民利益至上,要强化了解群众的意识,作为基层领导干部必须多跟人民群众打交道,真正到群众中去了解群众,了解群众的生活方式、生活困难和生活需求,了解群众对政府和干部的要求,要精确分析、科学研判、准确把握人民群众最关心的利益问题以及对美好生活需要的多样化特点;要强化学习群众的意识,一个好的基层领导干部能在人民群众身上学到更多基层社会治理的工作方法;要强化服务群众的意识,要切实解决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增加基层公共服务产品的供给,提升基层公共服务水平;要强化人民评价的意识,自觉在工作中把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作为基层公共服务的第一标准,更多以人民群众的评价而不是数字考核来衡量工作,建立民主评议干部、服务对象评价服务效果等制度。
?。ǘ┦髁⒈缰に嘉?,转变工作方式。
树立辩证思维的核心是厘清变与不变的关系,注重矛盾之间的转化。一要区别社会管理和社会治理,社会管理更倾向于通过绝对权威、有效控制来实现,过分关注短期利益;而社会治理不是过去的单向管理,而是实现一元主导、多方参与、各司其职的合作共治。这种转变体现了由“政府本位”向“社会本位”,由全能型政府向法治型、服务型政府的进步?;懔斓几刹恳⒅毓芾碛敕裣嘟岷?,创新公共服务方式,培育“参与型”公民,创造公民参与社会治理的平台,注重发展过程和结果的公平公正。二要联系全局与一域,要在全局的高度观察和思考民族地区基层社会治理问题,认识到民族地区基层社会治理对国家治理的重要性,尤其是在疫情影响之下,如何更好地保障就业等民生问题,解决可能存在的社会矛盾,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是基层领导干部要重点考虑的,要适时地引导社会组织、民间组织、统一战线等发挥作用。
?。ㄈ┦髁⑹导嘉嵘卫硇?。
马克思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认识的最终目的是指导实践,我们讲知行合一其本质就是实践,知行是一体的?;懔斓几刹渴紫纫险嫜鞍盐栈闵缁嶂卫淼南喙卣撸匾氖窃谑导兄葱姓庑┱?,在实践中整合优势,吸取经验。一是要依法行政,领导干部必须大力宣传重要法律法规,懂法用法,树立塑造法治文化、引导民众理性维权的意识,利用正规合理的法律渠道和民间组织调解的方式代替上访为群众解决矛盾、满足群众合理利益诉求。二是要到群众中广泛开展调查研究,通过大数据分析、信息挖掘、民意调查等方式适时收集人民群众对社会政策的实际需求,做到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求解于民。
?。ㄋ模┦髁⒋葱滤嘉?,激发社会活力。
创新思维强调超越陈规,是以遵循客观规律为前提,以实事求是为基础。社会治理的生机与活力需要在创新中得到激发。因此,强调创新首先要遵循社会治理规律和社会变迁的发展规律。其次要实事求是,领导干部要立足于当下当地的客观实际开展社会治理创新。要结合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和东方人口大国的特殊国情,在原有传统社会管理体制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小心推进”,从创新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不断提升创新水平。再者基层领导干部要学会善用哲学的反思功能,学会批判自己,在批判中发现自己在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在批判中创新理念、创新方式、创新手段。
文/张翀